文章详情

同道堂印章在哪里 道观印章上面刻的是什么内容

02-08     浏览量:16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同道堂印章在哪里,以及道观印章上面刻的是什么内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1、一枚小小的印章是怎么帮助慈禧打开了通向最高权利的大门的呢?

2、击败辅政大臣的慈禧,究竟都做了什么样的事情?

3、恭亲王给咸丰皇帝奏报的是什么事情?

4、咸丰临终之际,给了慈禧一枚‘同道堂’印章,‘同道堂’印章是什么?

5、“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章有什么含义?

一枚小小的印章是怎么帮助慈禧打开了通向最高权利的大门的呢?

咸丰临终前,考虑到儿子载淳年幼,害怕皇权旁落,于是权宜之计便将自己刻有“御赏”和“同道堂”的两枚御印,分别赐给了皇后钮祜禄氏和皇子载淳,并颁诏说,此后新皇帝所颁的一切诏书,都要印有这两枚御印才能有效,“御赏”为印起,“同道堂”为印讫。载淳年幼,“同道堂”印章由其生母懿贵妃那拉氏代管。咸丰皇帝的本意是想对顾命大臣形成威慑和制约,但她低估了那拉氏的野心。那拉氏工于心计,是个阴险、贪权、又野心勃勃的女人,咸丰帝在世时便曾恃宠阅看奏折并允许发表自己的意见,遭到大臣们的不满。

围绕印章争端起

八位顾命大臣也是个个老谋深算,深深明白印章的重要性,所以在围绕处理诏谕疏章的权限等问题,两宫皇太后与顾命大臣肃顺等人很快便发生争执:肃顺等人主张由他们拟定谕旨,两宫皇太后只管钤印,不得改易,奏折也不送两宫披阅;遭到两宫皇太后断然拒绝。双方僵持四天,肃顺等人认为两宫反正掀不起大浪,便作出妥协,同意将章疏送其阅览。由于肃顺等人的轻视,慈禧离最高权力又近了一步。但一心觊觎最高权力的那拉氏是不会满足的。肃顺等人是咸丰帝临终指定的合法顾命大臣,要扳倒他们,就不得不借助宫外的力量,采取非常手段。

寻找强援

奕䜣是咸丰的亲弟弟,为人机智、练达,很有才干,相比之下,身为皇帝的咸丰却显得平庸无能,这就招来了咸丰帝的猜忌。因此,咸丰在政治上疏远奕䜣,重用肃顺等人。奕䜣虽贵为亲王,但却没有什么实权,处处受到肃顺等人的排挤。所以,奕䜣对肃顺等人恨之入骨,不除不快。正是基于这些,在接到两宫太后的求援信号后,奕䜣决定要帮助两宫太后除掉辅政八大臣。

发动政变

1861年11月1日刚从热河行宫回到北京,慈禧就迫不及待的接见了恭亲王奕欣等。第二天一早,奕欣手捧盖有玉玺和先帝两枚印章的圣旨,宣布解除了肃顺等顾命大臣的职务,将八人全部逮捕。不久(8日),慈禧发布上谕,否认咸丰遗诏,下诏历数载垣、端华、肃顺等人的罪状,下令将肃顺斩首;让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接着(11日)载淳正式登基,太后听政,时年26岁的叶赫那拉氏篡夺了清朝的最高权力。

“御赏”、“同道堂”两枚印章

咸丰皇帝用心良苦,原意是让八大臣和两宫太后权力互相制约,既不让辅臣一手遮天,又避免后宫专政。可是,事情的发展却没有如他所愿。他分散权力的目的没有达到,而制造矛盾的后果却日渐凸现出来。

咸丰皇帝

咸丰帝驾崩后的第三天,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便迫不及待地找到了两宫太后,提出谕旨由大臣们拟定,太后们只管盖章,内容不许改,最好看都不要看。那么,没有皇帝撑腰的孤儿寡母,就只能任人摆布、俯首听命了吗?

影视剧中的八大臣

一次,八大臣直闯后宫、当面骂阵,慈安被气得眼泪直流,年幼的同治帝则被吓得哇哇大哭,并一头扑进皇后钮祜禄氏的怀抱。关键时刻,慈禧仗着自己的口舌之利,护住了慈安和同治,硬是将八大臣骂了回去。在强势的八大臣面前,两宫太后终于抛下了过往恩怨,暂时结下了坚强的同盟。

影视剧中的慈禧与慈安

据说,两宫太后联手上演了一场苦肉计,她们安排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与慈安最宠信的宫女双喜发生严重的争执。为了表示对慈安太后的敬重,慈禧严惩了安德海,并借故将他“罚”回京师,与恭亲王奕䜣联络。奕䜣奔丧热河,叩拜咸丰梓宫。排除八大臣种种阻挠后,叔嫂得以相见。两宫皇太后泣诉肃顺等欺负她们的情状,与恭亲王奕䜣联合起来,秘密商定铲除八大臣之策。

恭亲王奕䜣

为分散八大臣力量,两宫太后联手奕䜣发动政变,政变有两个关键性安排:一是小皇帝、两宫太后与大行梓宫分开行走,使两宫太后能提前回京,有充裕时间安排政变;而是分开行走促成八大臣必须分成两批,一批护驾,一批护梓宫,铜墙铁壁的八大臣被隔离开,便成不了气候了。这是政变最关键的部分,也是主导政变的慈禧令人扼腕叹服的手腕,足以见证慈禧城府之深。

恭亲王给咸丰皇帝奏报的是什么事情?

咸丰时代,满清的政治格局形成一方是慈禧与奕欣领导的帝胤贵族,另一方是以肃顺为首的的宗室贵族;前者是君权的化身,后者是相权的代表。两大集团最激烈的争斗,便是咸丰帝回銮事件。因此有了“咸丰皇帝在热河得了重病不允许恭亲王见最后一面之传言”。

我认为咸丰皇帝这样做,是权力斗争平衡的需要,是为了保护恭亲王,迷惑政敌,体现了咸丰皇帝高超的政治智慧,确保了皇室是权力游戏的最大赢家。

一、咸丰皇帝和恭亲王的兄弟感情不容置疑

道光二十年(1840年)奕詝(咸丰皇帝)十岁时,由于生母33岁钮祜禄氏皇后过世,奕詝受静贵妃抚育。静贵妃生有三个儿子:皇二子奕纲、皇三子奕继和皇六子奕欣。奕纲和奕继已死,静贵妃膝下只有皇六子奕欣。奕欣比奕詝小一岁。静贵妃便将失去生母的奕詝收在膝下抚育。

奕詝孝敬静贵妃如同生母,孝顺乖巧;视奕欣如同胞弟,年龄相近关系密切,兄弟感情稳定。

《道光帝行乐图》是晚清宫廷画师创作的中国画。此图为宫廷画师所绘,代表了晚清的宫廷绘画风格。此图描绘的是清道光皇帝与众皇子、公主欢聚行乐的情景,场景当为圆明园。

画中的道光皇帝气度优雅,手持鼻烟壶,坐于“澄心正性”亭中,慈祥地注视着自己的孩子玩耍。“芳润轩”亭中坐着的皇四子奕詝则是后来的咸丰皇帝,皇六子奕欣则是后来精于洋务的恭亲王,他们当时正在父亲的注视下读书。正在放风筝的皇七子奕譞、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尚还年幼,其中皇七子奕譞正是后来宣统皇帝溥仪的爷爷。而画中的两位公主,一为寿安固伦公主,道光皇帝的第四女,一为寿恩固伦公主,道光帝的第六女。

二、咸丰皇帝遵循道光皇帝的重托善待皇族兄弟恭亲王

道光三十(1850年)年正月丁未,道光帝宣召大臣示朱笔,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封皇六子奕欣为亲王。“恭”字就是暗示“兄友弟恭”的古训。咸丰皇帝遵循父亲的指示,一直善待信任恭亲王。恭亲王也是全力辅助同父异母的皇帝哥哥。

咸丰皇帝登基后,恭亲王奕欣确实受到了重用,皇帝首先将位于北京什刹海西岸的原乾隆朝重臣和珅的府邸赐给了他(这就是至今还保存完好的北京著名旅游景点恭王府)。然后,恭亲王又多次代替、代表咸丰皇帝举行各种祭礼。

尤其是,咸丰三年,恭亲王被授命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也就是进入军机处。这样,当时也不过才21岁的恭亲王奕欣就进入了清皇朝的最高层政治中心。咸丰帝居然命令恭亲王进入军机处,这不但是极大的恩典、极高的信任,而且也是极其大胆地打破了清朝的旧制。而且他既然是以亲王身份进入军机处,当然就是担任首席军机大臣。从此以后,清廷的首席军机大臣就大多为皇室宗亲,如恭亲王奕欣,以及后来的礼亲王世铎、庆亲王奕劻、醇亲王载沣等担任。

三、咸丰皇帝破格重用爱新觉罗·肃顺

爱新觉罗·肃顺,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郑慎亲王乌尔恭阿子。济尔哈朗为努尔哈赤之侄。两人同为爱新觉罗后代,是非常远的亲戚关系,但肃顺的爵位是皇族中最低等的,是“闲散宗室”,而恭亲王是和硕亲王的爵位,是除了皇帝以外,最高的爵位了。

爱新觉罗·肃顺自道光中期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咸丰帝即位,擢内阁学士,兼任副都统、护军统领、銮仪使。

肃顺秉政后接连兴起几个大狱,如议约违旨案,顺天乡试舞弊案和户部宝钞处贪污案等,意在整顿吏治、抑制腐败;在整顿内政同时,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肃顺重用汉人和湘军将领,对西方列强则持强硬态度。肃顺深为咸丰帝信用,与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相互倚重,煊赫一时。

四、恭亲王的君权集团和肃顺的相权集团的形成和对立

咸丰三年(1853),咸丰帝打破祖制,召恭亲王奕入军机行走,至咸丰五年康慈皇后丧仪事件恭亲王奕被逐出军机,两年中奕一直为首席军机大臣,参与中央枢密。而此时肃顺尚未被咸丰帝所重用。

咸丰五年,肃顺不断被咸丰帝破格提拔,授予大权,至咸丰十年八月逃往热河,这期间肃顺权倾朝野,无人能比。而此时恭亲王奕几乎赋闲在家。

两大集团最大的政治分歧是在对外关系上。肃顺的相权集团对外采取强硬态度。如肃顺在中俄《瑷珲条约》谈判过程中毫不惧怕俄国人的威胁,维护了民族尊严。这和咸丰皇帝的的政治理念一致。而恭亲王的君权集团对外采取妥协和谈态度,也是恭亲王被咸丰皇帝冷淡的重要原因。

综上不难看出分别以肃顺、奕?为核心的两大政治集团应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奕?奉命留守,肃顺尊旨随扈后逐渐形成,其组成成员也以各自的利害关系分别围绕于肃顺或者奕?的周围,使这种权力对峙最终形成。

真正使肃顺与恭亲王奕?的矛盾摩擦升级为不可调和的权力之争,是在咸丰帝北狩热河之后。咸丰北逃,留下恭亲王奕?议和。以恭亲王奕?为首的君权集团和以肃顺为首的相权集团逐渐形成并对立。两大集团最激烈的争斗,便是咸丰帝回銮事件。

五、咸丰皇帝热河避暑山庄的回銮和改变回銮的过程

1、1860年9月18日,英法侵略军攻陷通州。21日,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展开激战,统帅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清军全军覆没。

1960年9月22日咸丰帝等则以北狩为名携皇后、懿贵妃等离京逃往热河避暑山庄。10月13日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联军发现清军将英法使节团多人虐待至死,遂决定报复中国之野蛮行为,及教训清朝皇室以后不得蔑视英国及法国。10月18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焚毁圆明园。清廷派奕欣为全权大臣议和,商谈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

2、咸丰帝逃往热河承德避暑山庄后,时刻关注京师的消息。在英、法议和退兵之后,咸丰帝一度有回銮的打算,但是不久就打消了这一念头,此后咸丰帝又几次改变回銮的旨意。

咸丰帝八月初八日(1860年9月22日)北狩,到达热河八天之后,在奕?等的奏折上朱批:“著俟抚局已成,不致别生枝节,即加紧弛奏,以便回銮,慎之!密之!”

这时,咸丰是有回銮打算的。九月六日,咸丰帝在廷寄中又明确表示“此时天气尚未严寒,该夷如能早退,朕即可回銮,以定人心。”表示想趁冬天到来前回京。九月十八日,廷寄中口气仍然未变,“一俟该夷兵退,不再反复,朕即可回銮。”

咸丰帝一再表示要回銮,但九月二十九日,奕?、桂良、文祥、胜保四位王大臣上奏,请求咸丰帝定下回銮日期时,咸丰帝却又犹豫不决了,批示“此时尚早”。

十月一日,恭亲王奕?及留京全体王大臣上奏,恳请回銮。咸丰帝却发下上谕:“谕内阁:本年天气渐届严寒,朕拟暂缓回銮,俟明岁再降谕旨。”并同时发下由相权集团代拟的说明不回銮理由的廷寄。

在并不长的时间内,咸丰帝的决定转变如此之大,以恭亲王奕?为首的君权集团认为是肃顺为首的相权集团的负面影响,理由是成立的。

回銮之争实质是权力之争。相权集团反对回銮固然原因种种,但主要的一条是远离京师,便于对咸丰帝的影响甚至控制。君权集团识破了相权集团的用心,因此坚决主张咸丰帝尽快回銮。这是两大集团正面冲突的开始。

六、咸丰皇帝为何不让恭亲王来到热河的原因

自咸丰五年以后,恭六退而肃六进,而且恭亲王犯下“礼仪疏略”之过时,肃顺正好任礼部侍郎。肃顺心里明白,自己是踩着恭亲王的肩膀上位的。万一咸丰顾念旧情,重新重用恭亲王,那么疏不间亲,肃顺势必要屈居恭王之下,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肃顺只有不遗余力地排挤恭亲王,才能保住自己来之不易的权位。

自从咸丰帝到达承德热河之后,肃顺与咸丰帝的关系更为接近,随侍左右。此时咸丰帝身体逐渐变坏,肃顺为了保证咸丰帝去世后自己能够掌控局面不会发生大的变动,除极力劝说咸丰帝留在热河外,必须制止恭亲王来热河。

恭亲王奕欣与文祥等人见咸丰帝迟迟不回北京,而且热河还不时传来皇帝病重的消息,十分紧张。他上奏去热河请安,要求直接与咸丰帝见面,以打破肃顺的封锁。

在1861年3月,恭亲王奕欣奏请前来热河看望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在批复中写道:“朕与恭亲王自去秋别后,倏经半截有余,时思握手面谈,稍慰仅念。惟朕近日身体违和,咳嗽未止,红痰尚有时而见,总宜静摄,庶期火不上炎。朕与汝棣萼情联,见面时回思往事,岂能无感于怀?实与病体未宜!况诸事妥协,尚无面谕之处,统俟今岁回銮后,再行详细面陈。着不必赴行在!特谕。”大意是,你我从去年秋天分别已有半年多,经常想念你,我现在生了病,你来看我,两兄弟回忆往事,动了感情,反而有碍养病。反正现在和议已成,我也没有什么指示需要当面讲的,不如今年回京城后,再详细面谈吧,你不必来热河了。

从这个批复可以看到咸丰皇帝对恭亲王的兄弟之情,同时也表达了恭亲王来到肃顺控制热河是有一定的政治风险,对肃顺集团是不完全信任的。这一点从咸丰的遗嘱中可以看到。

七、咸丰皇帝的遗嘱为恭亲王回到权力中心铺平了道路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帝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做出三个决定:一是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是命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八大臣控制了政局。三是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顾命大臣拟旨后要盖“御赏”和“同道堂”印章。

十七日清晨,咸丰帝病逝。庙号文宗,谥号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其后葬于清东陵定陵。

“同道堂”章:高8厘米 ,长2厘米,宽2厘米,寿山石,白文篆刻。

“御赏”章:高5厘米,长2厘米,宽1厘米,田黄石,朱文篆刻。

咸丰临终前将自己刻有“御赏”和“同道堂”的两枚御印,分别赐给了皇后和懿贵妃,并颁诏说,此后新皇帝所颁的一切诏书,都要印有这两枚御印才能有效 。

咸丰皇帝知道他儿子只是个什么事都不懂的小屁孩,所以事先给他选好了八个顾命大臣,以他平日里深为信赖的爱臣肃顺为首。但对肃顺等人的信任是建立在他还活着的基础之上,咸丰皇帝想,如果他去了,保不准今天的肃顺就是下一个“鳌拜”,必须做到权力制衡。

“御赏”和“同道堂”章的诏书

于是,咸丰皇帝用“御赏”、“同道堂”两印来制衡肃顺的野心,也打通了恭亲王联手慈禧太后之路。

无论怎样,从恭亲王奕?的立场上来看,咸丰皇帝临终都未见上一面,自然是肃顺挑拨离间所致。恭亲王奕?和肃顺之间本已没什么好感的关系更是雪上加霜,矛盾进一步升级。到咸丰帝驾崩,恭亲王奕?未列辅政八大臣,排除于权力中心之外,矛盾最终被激化。

公元1861年11月2日,恭亲王与慈禧太后联合,对肃顺集团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取了实际权力

咸丰临终之际,给了慈禧一枚‘同道堂’印章,‘同道堂’印章是什么?

同道堂是西六宫之一咸福宫的后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咸福宫同期建成。清沿明旧,仍名曰同道堂。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去世,慈禧太后6岁的独子载淳嗣位,临终前咸丰任命载垣等八大臣辅政。鉴于康熙初年曾出现辅政大臣鳌拜专权的先例,咸丰帝使用对辅政大臣牵制之策,即把他的“同道堂”、“御赏”玺,分别赐予载淳及皇太后钮祜禄氏,以二玺代替朱笔。辅政大臣所拟上谕,必须加盖这两方印章才能奏效。

“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印章有什么含义?

“同道堂”、“御赏”两玺原是咸丰皇帝所用的闲章。

原用途:

“御赏”:皇帝看过、鉴赏过这件作品,盖个章,告诉人家,他看过了。

“同道堂”:为咸福宫的后殿,“同道”取志同道合之意。

历史: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奕詝病逝于热河避暑山庄,临终前遗诏立6岁的载淳为皇太子,任命载垣、端华、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嗣皇帝处理政务。同时将“同道堂”、“御赏”两方小玺分别赐给载淳和皇后纽祜禄氏,并规定凡以后下发谕旨必须钤用此二玺为凭。据《热河密札》记载:“两玺均大行所赐,母后用‘御赏’玺,上用‘同道堂’玺,凡应朱笔处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由于载淳年幼,“同道堂”玺便被其生母慈禧控制在自己手中,代子钤印,从而取得了干预朝政的权力。

“同道堂”、“御赏”二玺作为谕旨下发的凭证,其使用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始,约至同治十二年同治帝亲政结束,是晚清政治的见证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关推荐